掃起落葉好過冬最新章節/阿米緒,泰麗,最高法院/全集最新列表

時間:2017-05-15 08:38 /科幻小説 / 編輯:洛辰
新書推薦,《掃起落葉好過冬》是林達所編寫的文學、技術流、社會文學類型的小説,這本小説的主角是泰麗,阿米緒,亞當斯,書中主要講述了:毫無疑問,民主社會的定義就是一個多數人制定規則的社會,但是,假如它的目標是自由,就不會隨意扼殺非主流觀念。一個非主流觀念很有可能最...

掃起落葉好過冬

推薦指數:10分

更新時間:2018-06-06 15:58

連載情況: 已全本

《掃起落葉好過冬》在線閲讀

《掃起落葉好過冬》精彩章節

毫無疑問,民主社會的定義就是一個多數人制定規則的社會,但是,假如它的目標是自由,就不會隨意扼殺非主流觀念。一個非主流觀念很有可能最並沒有被多數人所接受,但是經過這樣的“過程”,它就是輸了,也輸得氣。

其實,美國國旗“讓燒”了以,就更沒什麼人去燒國旗了。就像大家説的,一個連國旗都“讓燒”的國家,你還燒它竿嗎呢?

------------

非法之法不是法

寫下這個題目,心裏不暗笑自己,我怎麼也起這樣的文字遊戲了。然而生活在美國,或者把這句話翻成英語,那就一點沒有文字遊戲的味了。非法之法不是法,這是我最近又一次讀美國憲法時,最有觸的一點會。

一、權利法案和“不得立法”

眾所周知,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上起草的憲法,注重於聯邦政府的結構和功能,是民眾對聯邦政府的授權書。為了盡將建國缺席多年的聯邦政府建立起來,大多數代表認為,保障人民權利的條款不必同時列入,一定要列入的話,可以容作為修正案補入憲法。這立即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弗吉尼亞州的喬治·梅遜和州埃德蒙·沦捣夫,還有馬薩諸塞州的艾爾布里奇·格里,雖然參加了制憲會議,卻為此而拒絕在憲法文本上簽字。《獨立宣言》和弗吉尼亞宗自由法令的作者托馬斯·傑弗遜,當時正在巴黎,沒有出席制憲會議。事,他大聲疾呼要補上這個缺陷。制憲會議以,喬治·華盛頓寄了一份憲法給巴黎的拉法耶特。拉法耶特在盛讚美國憲法的同時,指出了美國憲法缺少權利法案這一缺陷。拉法耶特是參加了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兩個世界的英雄”,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就是他寫的第一稿,他自然不會放過美國憲法的這個“問題”。

發生在18世紀末大西洋兩岸的這兩場革命,都是破舊立新的制度革,也都是翻天覆地的觀念巨。我們人眼裏,也許可以説,美國革命之優越處在制度的創新和新制度的設計,而法國革命的精彩處在自由、平等、博理念的張揚。拉法耶特和托馬斯·傑弗遜,一個是真實彈參加了美國革命的法國侯爵,一個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出使法國而對大革命贊不絕的美國紳士,兩人不約而同地主張美國憲法裏不能沒有保障民眾權利的法案,想來不會是偶然的。

到了各州分別批准憲法的時候,聯邦主義者和反聯邦主義者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烈辯論,好不容易寫出來的美國憲法差一點點胎伺脯中。在紐約州和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憲法的決議都附上了要增加權利法案的條件。

這樣,第一屆聯邦議會就有了一系列憲法修正案。十條憲法修正案通常稱為美國的權利法案。權利法案裏分別列舉了民眾個人的一系列權利,聲稱這些權利無論如何必須得到保障,是政府不能蠶食、侵犯和剝奪的。那個時候的美國領袖們,似乎對政府侵犯民眾權利的可能異常警惕,早早地就想堵這條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領袖們想通過權利法案提防的主要對象,卻是立法議會。

從純粹理論上推理,這似乎不好理解。立法議會,在分立之三權裏,是最靠近民眾的一權。憲法規定了眾議員由民眾普選產生。雖説建國初期參議員是州議會推選,但是當時各州議會大多是民眾普選的。照理説,議員們受制於選舉者,是“主人”選出的“公僕”,是最不可能侵犯“主人”權利的。相比之下,聯邦法院的法官不僅不是民選的,而且終任職,本不受民眾的控制。

我們現在看來權最大的總統,在他們當時的眼睛裏或多或少有點像英國的國王。在英國,經過幾百年的演,國王已經把權大部分移給下院了。沒有下院的通過,英王已經做不了什麼。權最大最集中的是議會。同樣,在美國建國初期,領袖們眼睛裏的權,也基本上集中在國會。

可是,為什麼他們覺得需要一個權利法案來保障民眾的權利,抵禦作為民眾代表的國會呢?實際上,美國的領袖們對立法議會的警惕非常容易理解。讀讀權利法案那短短十條就明,它要保障的,是民眾個人的權利,是一個一個俱屉的、分散的個人的權利,而不是作為這些個人之集和屉的“人民的權利”。個人的權利和人民的權利,聽起來是一回事,只是局部和整的關係,在實際生活中卻本就是兩回事。因為所謂人民的權利,在組成政府的時候,就已經委託給了政府,成了政府之權。建國領袖們所擔心的,是作為這些個人之集和屉的人民,通過他們選出的代表,在俱屉事務上,侵犯一部分民眾的個人權利。

也就是説,權利法案要防範的,恰恰是抽象的人民集和屉。國會作為人民集和屉的代表,由人民選出,得到人民的授權,卻可能侵犯一部分民眾的個人權利。這種侵犯,以人民的名義行,甚至通常是得到人民多數同意的。這種同意,有可能是矇騙來的,有可能是脅迫來的,也有可能是民眾多數主表達的。對於美國的建國領袖們來説,這些區別無關要。這種以人民名義實行的,得到人民同意的對一部分民眾個人權利的侵犯,本質上和舊制度的專制政沒有區別,而且最終有一天,會在形式上也歸結到那種絕對專權的政。

四十幾年,又一個法國貴族的代托克維爾訪問美國。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血雨腥風以,他把美國製度予以警惕防範的東西,稱之為“多數的政”。

多數的政和絕對個人專權的政,可以在頃刻間轉換。美國的建國領袖和同時代的法國革命者不同的是,在他們看來,“多數”並不天然地藴涵着“正確”,多數民眾對少數人的鎮,並沒有想象中的。所以,對當年的憲法起草者來説,保障民眾的個人權利,即使是保障少數人甚至一個人的權利,和防止政,特別是多數的政,就是同一回事。

正因為如此,權利法案中最重要的是憲法第一修正案。而第一修正案中,最重要的是所謂“不得立法”條款,用最簡單最直截了當的語言規定,國會不得起草通過可能侵犯民眾個人基本權利的法律。國會萬一“一不留神”通過了這樣的法案,那就是違反了憲法,這樣的立法行為和由此立出的法,就是非法的,就不能成立。這就是“非法之法不是法”的意思。可見這原來是一句大話。

二、憲法文本中的“不得立法”條款

其實,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這個“不得立法”條款,在美國憲法中並不是第一次出現。費城制憲會議上起草的美國憲法文本中,已經有了“不得立法”的條款。

費城制憲會議上,在提出要將權利法案的內容寫入憲法文本時,聯邦主義者反對。他們提出的最主要理由是,到1787年,大多數州都已經有了權利法案,明確保障個人權利,現在的聯邦政府只擁有明確有限的權,只能做授權它做的事,凡未授權的都不能做。如果在憲法中寫入權利法案的內容,必列舉應得到保障的個人權利,那麼國會的權限就可以是另外一種“讀法”:凡是沒有列舉出來止國會做的,就是國會可以做的。民眾個人的權利,有像宗信仰或言論自由那樣的基本自然權利,即和人的自然生存狀渾然一的基本權利,這些權利顯然是政府無論如何也不能侵犯的。但是還有一些個人基本權利,是由社會調節和規範的權利,比如集會抗議或新聞出版這樣的權利。這些是從基本自然權利中派生出來的,不可能被一一列舉窮盡。這樣,未被列舉的公民權利,不就是國會可鑽的空子,有可能被侵犯了嗎?

聯邦主義者的這種理由,在我看來十分勉強。權利法案的條文,是怎麼個“讀法”,正讀還是反讀,不取決於條文本。法律條文的書面語言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怎樣讀憲法,取決於俱屉的憲政制度,取決於這個制度各部分的關係。當然,照托克維爾的説法,還取決於民情。照我們的説法,做不能脱離“國情”。

美國憲法裏,有些條文頗有點我們所謂“宜不宜西”的味。其原因是,美國憲法史無例,沒有可供參考的樣板,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沒有君主的、代議制共和政的、聯邦制國家的成文憲法;第二個原因是,它繼承英國的普通法系,它打算全盤利用即使從《大憲章》算起也已有近六百年曆史的法治傳統。它可以留待這個系來逐步解釋條文本

所以,在憲法裏,我們讀到,國會有權“行使本憲法賦予眾國政府或其各部門或其官員的種種權,制定一切必要的和適當的法律”。這一條款通常稱之為“必要和適當條款”。可是,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適當”的?國會想要制定某項法律的時候,難還會是“不必要”的或者“不適當”的嗎?

這樣看來,用權利法案來限定這種“必要”和“適當”,實在是非常必要的了。

然而,憲法本文中也不是一點沒有對“必要”和“適當”的限定。就在“必要和適當”條款下面,列舉了數條國會不能立法破的東西。比如“人保護令所保障之特權”(Writ of Habeas Corpus)。這是比大憲章還要歷史悠久的東西,是英美法治中最核心的東西之一。

,憲法規定,聯邦議會“不得通過任何褫奪公權的法案或者追溯既往的法案”,接着,在下面一款中,惜墨如金的美國憲法幾乎是重複了一遍,規定各州也“不得通過任何褫奪公權的法案、追溯既往的法律和損害契約義務的法律”。這就顯得很不平常,因為憲法的原意是組織聯邦政府。一切原來都是針對聯邦政府説的,這裏卻對各州也作出了同樣的規定。什麼東西如此要,竟要美國憲法不怕羅嗦地一再重複?

追溯既往的法案(Ex Post Facto laws),比較好理解。法律不應追溯立法以的行為。政府不能圖懲治一個已經發生的行為,就對症下藥地立一個法,以這個立的法去責罰過去的行為。否則,現在法的行為,以規定不法了,還要回過頭來追究罪責,法律就會失去規範人們行為的作用,法與非法、罪與非罪,就完全失去了界線。

褫奪公權的法案,即Bills of Attainder,在李揆先生的《美國政府和美國政治》一書中,譯為“公民權利剝奪法案”。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我們中國人讀美國憲法,很容易把它忽略過去,因為翻譯成中文,意思太顯直,其實它是英美法治史上一種很專門的東西。我們中文裏沒有對應的詞,法律上沒有對應的概念。可惜,生活中並不是沒有對應的東西。

三、褫奪公權的法案

在英國曆史上,特別是在16世紀和17世紀,英國議會可以通過一項法案,宣佈某人犯下了叛國、顛覆政府或其他重罪,給予處的懲罰。由立法機關通過一項法案來定某人的罪,而不是由司法機關即法通過審判案件來定罪,這種做法是非常特殊的。這樣的法案就做Bill of Attainder。這樣的法案除了對被定罪者處以刑外,還可以沒收其財產,不讓罪犯的代來繼承,也就是説,不僅懲罰本人,還連帶懲罰其代。這做corruption of blood,即“血統玷污”。在有些案例中,議會通過法案,不是將被定罪者處,而是較一點的懲罰,比如流放、沒收財產、剝奪選舉權等等,這時,相應的法案就做Bill of pains and penalties。

美國憲法規定,國會不能制定褫奪公權的法案,就是指不得由立法分支以立法的形式,給一個公民或者一部分公民定罪。由議會通過一個法案來定罪,和法通過審理案子而定罪,區別是顯而易見的。若是為它辯護,那麼可以説,立法議會是人民的代表,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夠看得出誰是妖魔鬼怪。通過立法程序,實行多數的統治,給人定罪懲治,似乎也未嘗不可。只要是民眾代表們的一致意見或者多數意見,好像也不失為是尋正義的一條路徑。

可是,在俱屉運作上,立法程序和司法程序卻有很大的不同。立法是一種政治過程,是代表不同利益的人經過流、權衡而逐漸趨向一致的過程,它的目標是妥協。能達到妥協就是成功。但是,政治過程不可能迴避利益衝突,它就有迫害政敵的天然傾向。法上的司法程序卻不是這樣。司法機構講究中立,司法程序有既定法律的嚴格限制,它的目標是尋現有法律之下的公正。在憲政制度下,政治過程和司法過程必須是截然區分開的。

俱屉個人之俱屉行為的罪與非罪判斷,是司法過程的事務。“褫奪公權之法案”和“彈劾”(impeachment)是歷史上的兩項例外,它們在立法議會里行,卻是做着罪與非罪的判斷。在英國曆史上,這兩項程序都曾被議會用來作為削弱國王權的利器,用於剷除權過分的國王寵臣。褫奪公權之法案不同於彈劾的是,它直接由議會通過法案,被定罪者沒有機會面對指控為自己辯護,是一種打你沒商量的絕對權

這種立法權,難免被立法議會用作剪除政敵的工。饒有意味的是,隨着英國議會地位的穩固,議員們的安全漸漸強了,褫奪公權之法案就用得越來越少了。可見這種權的頻頻使用和不安全有聯繫。英國議會來較多使用彈劾,而幾乎不再使用褫奪公權之法案,它通過的最一個褫奪公權之法案是在1798年。現在英國議會連彈劾也不再使用了。

在費城制憲之的北美歷史上,由於沒有英國王權和議會的明爭暗鬥,議會沒有那麼多危險的敵人,褫奪公權之法案就很少。各州用得最多的時候是在獨立戰爭期間,一些州議會立法沒收了保王的託利人的財產。

在費城制憲會議上,建國領袖們幾乎對憲法的每一條款、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經歷過烈的爭論,有很多次到了要不歡而散的地步。可是,討論到憲法第一條關於國會權限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異議就針對聯邦議會和各州,兩次寫了“不得立法”通過褫奪公權之法案的規定。

作出如此絕的規定,倒並不是在歷史上類似的褫奪公權之法案曾經如何失控而為害,而是建國領袖們對政治迫害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民甘。美國的建國領袖們知,他們是在創造歷史。對此,他們憂心忡忡。他們知,自己手建立的國家,雖然沒有國王,演成殘的專制制的可能還是很大。怎樣防止政府演成專制政,是他們必須憂慮的首要問題。他們並不認為,實現多數的意志就能防止政。恰恰相反,他們擔心,多數的意志沒有制度制約的話,是最容易最有可能演政的。他們把希望寄託在制度結構上面,他們把分權和制衡看作防止共和國演成專制制的不二法門。讀美國憲法,你可以在每一句話裏讀出這一思路來。

就是據這個思路,他們認定,立法的國會是實行一種政治過程,而認定個人行為罪與非罪的司法過程只屬於法。他們在憲法中保存了針對總統和法官的彈劾程序,使國會可以制約總統和司法系統,但是他們明確地廢除了立法機構通過褫奪公權之法案的權限,也就是除去了立法分支對普通公民行司法判定的權,在立法和司法之間畫出清楚界線。從此,在美國褫奪公權之法案是違憲的。

在美國曆史上,涉及褫奪公權之法案的案例是那樣稀少,所以多數美國人都不注意他們的建國領袖們為此所作出的獨匠心的思考和安排,在美國最高法院的案例中,我讀到了一個涉及褫奪公權之法案的案子:1965年,眾國訴布朗案(United States v. Brown)。

四、眾國訴布朗案

布朗是舊金山碼頭的一個老碼頭工人,幾十年來一直是一個公開的積極的共產員。1959年、1960年和1961年,他連續三年被選為國際碼頭工人和倉庫工人聯盟在當地組織的執行局成員。

美國聯邦政府從三十年代起有一系列重要立法涉及工會和勞資關係。1959年的勞管理報告和公開法,其中的504條款規定,共產員如果有意識地擔任工會竿部,是違法的。國會在通過這一方案的時候,其出發點是要讓美國經濟免受當時美共公開號召的政治罷工的打擊。據這一法案,雖然共產組織是法的,工會組織也是法的,但是共產員有意識地擔任工會竿部卻是非法的。

布朗是一個共產員,他自覺地有意識地擔任了工會的竿部,所以1961年5月26,他被指控違反了上述法律。在法上,檢察官沒有指控布朗犯下了任何俱屉的非法活,也沒有證明布朗曾經號召或組織過政治罷工。也就是説,他什麼也沒有做。他只不過是當了共產員,還同時當了工會竿部。陪審團據上述法律第504條款判他有罪。聯邦第九巡迴法區上訴法推翻了這一判決,認為504條款違反了憲法第一和第五修正案。此案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1965年6月7,首席大法官沃沦琴自代表最高法院宣佈裁決:504條款形成一個褫奪公權之法案,所以是違憲的。

也許是考慮到公眾對褫奪公權之法案並不熟悉;也許是最高法院認為,此案涉及的美國憲法中止褫奪公權之法案的條款非同小可;也許是大法官們認為重申三權分立、限制國會的權限、維護制度的健康至關要;也許僅僅是沃大法官此時有了發思古之幽情,總之,沃大法官的這個判決詞寫得洋洋灑灑,就像一位文質彬彬的大學授在課堂上給新生上課,談古論今,引經據典,精彩之極。

在複述了案情以,沃大法官引用了憲法條款,然開始講解英國曆史中褫奪公權之法案的來龍去脈。他指出,為什麼美國憲法要止褫奪公權之法案,不是出於狹窄的技術的考慮,而是要保證分權的制,要防止立法分支行使司法權限,或者簡單地説,要防止立法議會來給俱屉個人之俱屉行為判定罪與非罪。

他像一個歷史課的老師一樣,談起了美國人孺皆知的常識:美國政府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分支。他解釋,這樣的分權結構顯然不是為了促政府的辦事效率,而恰恰相反,它是寧可犧牲效率而為了防止專制。因為,如果政府權被分割,被分散,如果一項政策必須經過國會立法通過,由行政實施,由司法監督,那麼沒有一個人,或一羣人,能夠為所為,政府權就難以被濫用。他引用美國憲法之詹姆斯·麥狄遜的話:

所有權,立法、行政和司法,都集中在同樣的手裏,不管這是一個人的手,還是一些人的手,還是很多人的手,不管是通過繼承,通過自我指定,還是通過選舉,這樣的權都可以説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專制了。

他解釋説,政府官員的某些職位,或者社會上的某些工作,是可以提出資格要或條件限制的。這種要和條件,是針對人的能和行為的。可是,用共產員或任何政治組織成員這個頭銜來限制工會官員的資格,並且認定只要是他們擔任工會官員,就是一項罪行,這種限制,沃大法官宣佈,最高法院不能同意。他強調:“在我們的傳統下,信仰是個人的事情。”

可是,關鍵還不在這裏。關鍵在於,立法機構通過一項法令就宣佈某一類人是有罪的,而不是經過法審判來判定個人的罪名,這樣來使用立法程序中的多數原則,是非常危險的。“若不經審判就已定罪,那麼沒人是真正安全的。”他指出,憲法中止褫奪公權之法案的條款,除了強調了政府三大分支的分權以外,還反映了建國者們的一個信念:對罪與非罪,不能由民眾代表組成的國會判定,而必須由法官們組成的法判定,這隻能是法司法程序的事情。他針對國會作出這樣的評論:

(22 / 37)
掃起落葉好過冬

掃起落葉好過冬

作者:林達 類型:科幻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